这里是人文荟萃的革命故地,在抗战时期留下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;这里是开放活力的奋斗之镇,在新时代凝心聚力绘就发展新图景。8月27日,“这盛世如您所愿”全媒体采访组走进沭阳县潼阳镇——一片充满生机且势头红火的热土。
血战芦苇荡 铁骨铸丰碑
碧空之下,位于潼阳镇的扎埠荡抗日战斗纪念碑巍然矗立。纪念碑上,碑文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。
为切断苏北和鲁南两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间的联系,1941年12月11日晚,驻守沭阳县城的日伪军向潼阳一带疯狂进攻。
面对日伪军深夜发起的进攻,新四军3师令留在内线的沭河大队坚决斗争,伏击敌人。接到任务后,沭河大队兵分多路阻击日伪军。其中,1连迅速进至潼阳西北方向,阻击来犯的日伪军。
展开剩余84%彼时的1连人数不多、装备落后,从连长林和风到普通战士,大多是当地民众。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,一心一意只想保家卫国。
林和风在侦察时,看到绵延的芦苇荡,想到了扎埠村:扎埠村四面都是芦苇荡,易守难攻,是连队克服缺枪少弹困难、利用短兵相接歼灭敌人的理想战场。
“占据有利地形,打场伏击战,在芦苇荡里消灭这帮日伪军!”林和风的想法得到了大家支持。为将日伪军引向芦苇荡,战士争先恐后申请加入“诱饵班”。
“诱饵班”战士以身为饵,引敌人上钩。他们沿着交通沟边打边退、时隐时现,一步步将敌人引向芦苇荡。在潮水般的枪声中,战士相继倒下,鲜血染红了土地。“诱饵班”以仅剩一人、其余全部牺牲为代价,将日伪军引入埋伏圈。
剩余的1连战士已在冰冷的河水中埋伏4个多小时,战友倒下的身影让他们悲痛不已。待日伪军全部进入埋伏圈,随着林和风一声令下,战士化悲痛为力量,集中火力猛烈进攻。由于子弹数量少,战士很快就打光了子弹,便用大刀与日伪军展开肉搏战。经过激战,战士共击毙击伤日伪军100多人。
扎埠荡战斗是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典型战斗。沭阳县委党史工委党史编纂科科长张远说:“扎埠荡战斗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,对巩固苏北与鲁南交通线的畅通起到了重要作用。”
战斗结束后,1连被改编为淮海军分区3支队8团4连,正式进入主力部队行列,并被授予“钢铁连队”战旗。从烽火岁月到新时代,“钢铁连队”始终发扬“铁打破敌阵、铁骨克万难、铁纪固堡垒、铁心跟党走”的精神,让战旗高高飘扬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。
不忘来时路 薪火永相传
历史因铭记而永恒,精神因传承而不朽。为了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,潼阳镇通过打造潼阳县政府旧址纪念馆等红色阵地,创建红色校园,兴建烈士陵园等,将红色基因融进血脉,用红色资源“壮骨强筋”。
在潼阳镇民生事务和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张颖超看来,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是红色教育的意义所在。作为潼阳县政府旧址纪念馆义务讲解员,他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历史资料,用心用情对待每一次讲解。在张颖超的讲述中,英雄的故事、革命的故事熠熠生辉、流传不息。
红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。在沭阳县潼阳中心小学,红色文化浸润着校园的每个角落:以沭河大队大队长王通吾姓名命名的“通吾楼”,定格难忘的抗战记忆;多套红色图书在各班级“漂流”,带领学生领悟历史硝烟里的家国情怀;小河沿线风光带的红色雕像群,时刻提醒学生铭记历史、珍爱和平。
为培养有红色理想、红色精神、红色品格、红色言行的时代新人,近年来,沭阳县潼阳中心小学围绕红色文化,编写《光辉的潼阳县》《阴平郡的故事》等读本;组织师生将《王二小》《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》《金色的鱼钩》等红色故事搬上舞台;开展红色研学活动,带领学生追寻英雄足迹,让红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。该校六年级学生路聪说:“每一次回望历史,都是一次思想洗礼。我们要不忘来路、勇开新路,用脚踏实地的努力,铭记先烈的牺牲贡献。”
答好发展卷 群众展笑颜
在清晨的潼阳镇法治公园里,树木葱郁,39岁的高重阳正在晨练。说起“家门口”的公园,高重阳笑容满面:“我喜欢来这里锻炼身体。这几年,镇里新建了好几处公园,让我们过上了‘推门见绿、转角遇景’的美好生活。”
在距离法治公园不远的早餐店里,烟火气十足,不少居民正在就餐。55岁的店主高新红动作利落,将切好的朝牌饼坯稳稳贴在炉内,一旁刚出锅的油条金黄酥脆,制作好的豆浆散发袅袅热气……高新红介绍,她在镇上开早餐店已有6年,现在生意越来越红火。
在高新红的顾客中,既有本地居民,也有外来市场批发商。吸引这些市场批发商目光的,是潼阳镇闪亮的农业名片——潼阳西瓜。
潼阳镇是名副其实的西瓜种植大镇,西瓜种植面积达1.5万亩。合适的土壤、优良的气候,赋予了潼阳西瓜肉质细腻、脆爽多汁的特点;“支部+深加工企业+农户”“基地+农户+合作社”等模式,给潼阳西瓜带来了“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”“中国绿色食品认证”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”等荣誉。
据了解,为进一步发展“甜蜜经济”,有效破除“潼阳西瓜”品牌效能弱化问题,今年,在省委驻沭阳县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,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,潼阳镇在后屯村建设高品质西瓜示范种植和育苗项目,示范种植西瓜新品种“苏蜜518”和“苏蜜7”。第一批“苏蜜518”西瓜已于今年5月底上市,深受市场欢迎。
作为潼阳镇西瓜主产区,后屯村种植了5000余亩西瓜。后屯村党支部书记李黎介绍,在西瓜收获后的土地空闲期,村民还会种植辣椒。“一瓜一椒”的轮作模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村民的亩均年收入可达1.5万元。如今,后屯村村民的“钱袋子”鼓了,日子更甜了。
在潼阳镇,敲开群众幸福门的远不止西瓜。当返乡青年吴亚西在直播间为家乡特产代言,当亿元项目先后入驻道口工业园区,当越来越多歌声飘荡在新建的瑾星公园里,潼阳干群用砥砺奋进的身影、迎难而上的拼搏,书写了一份扎扎实实的发展答卷:今年上半年,GDP达10.97亿元,同比增长7.3%;1月至8月,招引落户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个,已建成投产3个;推进潼阳大道改建,205国道沿线节点环境改造等民生实事,有效提升群众生活品质……
“传承是最好的纪念,发展是最好的告慰。”潼阳镇镇长姜长征说,“我们将继续秉承先烈遗志,以苦干实干续写新时代的盛世华章。”
作者:蔡秀娟 房远志 毕伟 徐可
发布于:江苏省富灯网-富灯网官网-股票在线配资门户网-最大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