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传统武术中,有一句名言:“力从脊发,劲由背生。” 这句话道出了背部在发力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。背部是人体力量的最大输出平台,若无法练就背劲,武功便缺少了基础的根基。动物的扑击力并非依赖体重,而是来源于背部的爆发力,一只体重不足几十斤的狼,凭借强大的背部张力和结构,便能够轻松将壮汉掀翻。
若人想要练出同样的爆发力,必须从“圆背”开始,通过让肌肉、筋膜和骨骼相互协同发力,形成整体的劲力。要想做到整劲,首先得撑开背部,使其能积蓄力量,再通过运用圆劲将其激活,最后达到掤住劲力的效果。接下来,在保持背部扩张的同时,便能顺畅地走上螺旋劲之路,这也正是缠丝劲的体现。
“前后是对矛盾”,前部应以闭合为主,而后背则应扩张开撑。这样的架势,应该成为常态,而非固定不动的僵直形式。要善于管理好关节,并且灵活运用动态,通过精妙的组合与架构,方能达到更高的武艺。每个特别的形态,其背后必定有着深刻的目的。
在武术的训练体系中,力和功力是不可或缺的,而它们的来源便是结构与动态的结合。简言之,结构产生动态,动态产生功力。这两句话堪称至关重要。而如何将功力活化并运用,则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。
展开剩余71%在训练的过程中,首先是理解其原理,其次是拥有了所需的基础力量,最后才是如何用这些力量来达成目标。最初的思路、接下来的劲路,最终将会形成一条实际的道路。深入的功劲不仅让身体内部充满力量,也让体内散发出一种似乎透过窗户的光辉。这种光,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,更是一种内在力量的象征。
背部的力量和阳刚之气,其实就在于背部的练习。一个具备深厚功力的人,背部绝不会缺乏力量。要想使背部变得有力,必须要练就极为强大的背劲,这包括了肌肉、筋膜、骨骼的全面调动。虽然背部是人体无法直接看到的部位,但它却是积蓄功力的核心区域。
为了锻炼背部,首先要关注肩胛骨的训练。肩胛骨的灵活性和爆发力,与斜方肌的开发息息相关。因此,想要练出强大的背部力量,就得通过练习斜方肌,进而有效地开肩。而开肩的关键,在于横撑肱骨,形成强大的肩胛支撑力。这一系列的练习,都是层层相扣,缺一不可。
肩胛骨的灵活性,正是背劲的核心所在。传武中的“开肩”技巧,通过横撑肱骨,能够拉开肩胛骨间隙,激活肩胛和背阔肌的联动。例如,形意拳的“三体式”要求双臂像抱圆木一样,背部紧贴热铁,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活肩胛骨的运动能力。
太极拳的“云手”看似轻柔,实则通过螺旋转动,借助肩胛骨与脊柱的连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流,这就是开背的精髓。动物在四肢着地时,背部自然形成弧形,这种结构能够迅速高效地传递力量。人若想模仿这种结构,就需要从“独立圆背”开始训练,这是传武中少有的能够兼顾平衡和整体劲力的姿势。
站立混元桩时,双臂如抱圆球,腿部勾住脚踝,支撑腿微屈,脊柱如旗杆般直立。此时,通过吊丹田、合掌心、撑肘和扩背等动作的协调完成,后背筋膜如弓弦般绷紧,充满了张力。老一辈拳师常说:“背不圆,劲不整。”
在八极拳中,“顶心肘”之所以能够一击破防,正是依靠背部的扩张和瞬间爆发出的强大崩弹劲。河北的“铁背张”便是一个经典例子。每天晨练时,他用背撞击老槐树,初时树木毫无动静,十年后树皮裂开,而他的背劲已经足以穿透木质。某次街头遇匪,匪徒持刀劈来,他只是轻轻一靠,便将匪徒和刀具一并撞飞,背劲的爆发正是关键。
再如少林寺的“卧虎功”,武僧俯卧时,依靠手足支撑,后背弓起,维持如同猛虎伏地的姿势,长时间保持的强大背部力量让其足以震断对手骨骼。清末,曾有盗贼闯入少林寺,被守夜僧用一记“虎扑背”撞飞,盗贼事后回忆:“如同遭遇牛顶,五脏俱颤。”
练背,切忌急功近利。初期的独立圆背,站立半分钟已经是难度较大的挑战,需要循序渐进,逐步提升时间,最终能维持五分钟以上。关键在于“形不动而劲在走”,表面上看似静止,实则背部筋膜在不断微调、扩张,形成一股澎湃的力量。犹如弓弦越拉越紧,箭势也会越发强劲,背部如同活弓,承载着强大的内力。
发布于:四川省富灯网-富灯网官网-股票在线配资门户网-最大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